重磅!湖南出台20条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
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1日讯(全媒体记者 刘捷萍)9月1日,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《湖南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》新闻发布会,重磅发布稳定大宗消费、扩大服务消费、促进农村消费、拓展新型消费、完善消费设施、优化消费环境等六大方面“20条措施”。
涉及六大方面20条措施
制定出台《若干政策措施》,是省委、省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着力增强湖南高质量发展持久动力的有力举措。
在稳定大宗消费方面,主要包括优化汽车购买使用管理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、提升智能家居和电子产品消费。
在扩大服务消费方面,主要包括扩大餐饮服务消费、丰富文旅消费、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、提升健康服务消费。
在促进农村消费方面,主要包括开展绿色产品下乡、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、推动特色产品进城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。
在拓展新型消费方面,主要包括壮大数字消费、推广绿色消费。
在完善消费设施方面,主要包括加快培育多层级消费中心、着力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、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。
在优化消费环境方面,主要包括加强金融对消费领域的支持、持续提升消费服务质量水平、完善促进消费长效机制。
购车最高补贴消费券8800元
《若干政策措施》干货多,含金量高,拿出真金白银来促消费。
比如优化汽车购买使用管理方面,提出“兑现对二手车经销企业的奖补政策”“开展‘惠购湘车’活动”。
2023第二期“惠购湘车”汽车促销活动从9月1日开启。个人消费者在湖南报废或转出符合相关标准的家用乘用车,并在省内购买乘用车新车的,予以电子消费券券补贴,最低3000元/辆,最高8800元/辆。补贴申领实施细则可登录省市商务部门官网查询。
丰富文旅消费方面,提出“大力实施‘引客入湘’计划,省级层面发放文旅消费券;提升民生领域消费方面,提出“安排不低于55%的社会福利事业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养老服务”等。
据悉,2023年1—6月,湖南接待旅游总人数2.92亿人次,实现旅游总收入4372.46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68.27%、67.33%;文旅相关服务业营收增速为服务业整体营收增速的6.7倍以上,长沙夜经济持续火爆,6个市辖区均上榜“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指数”。
优化长沙市限购限贷政策
在加大财政投入促消费的基础上,湖南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,加快打通制约消费的堵点痛点,统筹不同领域、不同层次、不同群体消费发展需求,为全面促进消费提供重要支撑。
比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,提出“探索现房试点,优化长沙市限购限贷政策。支持新市民、青年人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租赁住房,城镇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本人、配偶及双方父母自住住房加装电梯改造”。
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方面,提出打造“株洲厂BA”“娄底足球之城”等新提法。据悉,在9月17日举办的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暨投融资大会上,将推出湖南省第一批191个文旅消费新场景,组织金融推出创新金融产品,打造文旅产业新生态。
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
《若干政策措施》不仅注重政策的即时效果,力争政策出台就对消费促进起到积极作用,同时也兼顾长远,注重培育利于扩内需、促消费的良好环境、长效机制。
6个方面政策中,有2个方面6条措施,突出完善消费设施、优化消费环境内容。
比如提出“省预算内基建投资专项支持消费基础设施建设、设备更新改造和关键生产线改造升级”“探索建立消费动态大数据监测平台系统”“强化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”等打基础、利长远的举措。
针对消费者投诉举报反映较多的假冒伪劣、消费欺诈等“痛点”问题,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强与各职能部门协作,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,并重点深入开展整治“宰客”违法经营行为优化旅游市场消费环境专项行动。
目前,全省有放心消费示范创建单位8584个、商圈(街区)106个、集贸市场197个。
扩就业增收入促消费
《若干政策措施》提出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,推进居民增收。湖南如何通过扩就业、增收入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,提振消费信心?
近年来,湖南切实推动稳增长、稳就业各项政策落实落地,努力畅通“就业—收入—消费”循环。1—7月,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9.01万人、失业人员再就业26.16万人、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.93万人。上半年湖南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3904元,同比增长6.8%,带动湖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70元,同比增长5.8%,增幅较一季度扩大0.7个百分点,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城镇高2.3个百分点。
通过持续扩大就业和促进居民增收,有效提高了居民消费能力,提升了居民消费意愿,释放了居民消费潜力,促进了消费的持续回升。上半年,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22.22亿元,同比增长6.6%,高于一季度0.7个百分点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1.2万元,同比增长4.4%。
湖南将持续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,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,积极拓展市场化就业渠道、强化全链式创业支持、促进精细化供需对接,不断推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;探索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,提升中低收入人群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;打好“经济增长主动仗”“重点民生保障仗”,落实实体经济帮扶政策和阶段性减负政策,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,优化经济发展环境,稳住市场主体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